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解瑜墓碑记 北宋 · 汝孝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九
太庙斋郎解君讳瑜,字忠叔姓系原本,烂然史牒,此不复具。
九世祖琬,魏州人也,仕则天朝,有禦戎安边之效,官至右武卫大将军
子孙蕃息,遂家长安
高祖达,随僖宗幸蜀,因家于昌州
曾祖昌逵,志度恢廓,智思深远,占田万顷,优为素封之业。
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有馀则散,义声洽闻。
宋定蜀,艺祖召署昌逵楚州马步副虞候,固辞不就,非其好也。
祖廷翰,隐居不仕。
父靖,多学术,工笔札。
家赀亿万,豪冠两蜀,刚义寡合,施与不妄。
志意相得,百金不吝,趣当乖忤,一毫半菽弗与也,有古游侠尚气之风焉。
忠叔即靖之第三子也,生而秀异,长而俊敏,开帖暂阅,永能记诵,下笔立就,郁有文彩。
治生计有机数,注措规画,出于众意之外。
断棋完鞠,动皆有法。
竹头木屑,举无弃物。
性复恺悌,笃于孝爱。
父尝为乡豪搆陷,谪居白帝,忠叔时年尚未冠,泣血奔走京辇,号诉于有力者,大弃财贿,以雪其冤。
卒得父全终于牖下,忠叔之力也。
进士举不遂,偕计,乃入赀求仕,授太庙斋郎
方图效官奋迹,以希卜式、黄霸之用,不幸天夺其寿,卒然遘疾,以嘉祐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卒于家,享年三十有七。
忠叔娶普州冯氏,生一女,曰佛娘,钟爱尤笃。
疾亟,会亲属议立犹子为嗣,曰三师伯俊,族人谓忠叔真能以义割爱也。
忠叔殁后,复生一子,曰五师,议者谓天不绝忠叔之嗣也,以其笃于承祀之计也。
天从人欲,岂诬也哉!
嘉祐庚子岁十二月二十八日,葬于大足县顺化里。
铭曰:
学而进,荣名不振;
赀而官,降年弗延。
才耶命耶,莫叩其端。
郁郁佳城,萧萧古原。
归全于父母,流庆于子孙。
按:《民国重修大足县志》卷一,民国三十四年排印本。
八乞罢蔡确元祐元年二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五、《太平治迹统类》二○
臣近者累具弹奏宰臣蔡确、知枢密院章惇,乞行罢黜。
章十馀上,日夕祗听,尚未闻报。
臣以孤贱绵薄,虽区区忠愤而不能感悟天心,臣诚死罪。
然而察安危之机,考邪正之辨,以圣明天日之灵,岂有难者?
所以睿断迟迟而不发者,臣窃料圣意,其说有二;
其一则陛下必曰凡此执政,皆受遗有功,故不欲遽有去留。
其二则陛下必曰今日朝廷宜安靖无为,以镇天下,未可变移执政
臣以为不然。
请为陛下言之:恭以皇帝陛下之立,乃承祖考次序,太皇太后陛下于神宗进药之日已有定命。
当是时,上无危疑之势,下无睽贰之论,则大臣奉承而已,何功之有也?
非如古昔之时,付托艰难,故成败可否在大臣也。
况自去年以来,恩赏大臣亦已不薄。
进其官爵则过越故事,赐之金帛则莫知纪极,固已无负于大臣矣。
今已逾年改元,龙德日盛,圣政日新,庙社之安于泰山,上系太皇太后陛下之保祐,则尚何赖此一二奸人哉?
若夫今日宜安靖之治,则诚是也。
然所谓安靖者,谓疲民不可复扰也,谓边事不可复作也,谓法令不可烦苛也,谓土木未可兴也,如此之类而已。
非谓容奸邪也。
若国之安危,民之愁苦,士之忠邪一切不问,而曰我欲为安靖之治,则大误矣!
今大奸大猾持权当路,岂可牵于受遗之说而留之?
乃是以厚恩养祸患也。
正人忧畏,邪党横行,又岂可牵于安靖之说而不问?
则是以无事养朋党也。
譬如毒蛇齧手,壮士必断其腕。
盖所去少而所全者大也!
与惇矜功肆恶,而陛下恐伤前日受遗之小恩而容之,使为后日国家之大患,则无乃异于壮士之取舍乎!
豺狼在门,必急逐之。
若拱手安坐,惮于举动,则彼得无所畏惮,伺便摇尾而入矣。
与惇朋邪害政,凶焰日炽,而陛下包含覆盖,欲守安靖之说,不察缓急之势,使奸谋日深,后不可动。
天下受其害则又无乃类于不逐豺狼者乎!
之与惇,天资奸伪,拔于常调小官,十馀年间遂至辅弼,则神宗皇帝之于二人,其恩德可谓大矣!
然犹以不忠事之。
则于今日岂有至诚大节以事陛下也?
陛下以生民困敝,故今于政令有所更张。
等势不得已,承命改为,然不知陛下能保其后日之心乎!
臣逼于公议,弹击大臣。
论其名分,则臣贱也,彼贵也;
臣孤寒也,彼权势也。
若论其至公大义,则臣备耳目之任,自视其言可以贯天地而质神明。
则陛下岂终不察臣之忠乎?
伏望圣慈降臣前后章疏付三省,早奋刚断,罢与惇,以幸天下。
〔贴黄〕今忠义士见奸邪魁党对踞要路,故皆不自安,有避祸欲去之意。
使忠义引去,则陛下谁与立天下善政乎?
臣所以日夜忧惧,不避烦渎圣听,再三以告陛下。
伏惟裁幸。
〔又贴黄〕臣前后所论等事,皆是轻慢君父,欺罔中外,不忠不恭,营私害政之大罪。
非指其小事也,非讦其阴私也。
伏望再赐省览臣前后章疏,然后降付施行。
毛仙翁传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四
毛仙翁者。
名于
字鸿渐
得久视之道。
不知其甲子。
常如三十许人。
其龆容稚姿。
雪肌元发。
若处子焉。
周游湖岭閒。
常以丹石攻疾。
阴功救物。
受其锡者。
不可胜纪。
大中戊寅岁
进士张为
薄游长沙
落魄数载。
以诗酒自得。
不汲汲于随计。
一旦。
值女奴于岳麓山下。
若豪家之青衣焉。
奔而归之。
张遽惑焉。
岁馀。
寖成羸疾。
尪瘠骨立。
待时而已。
毛翁自海陵来。
泊于逆旅。
即张所止也。
请谒之者。
逡巡盈门。
皆曰尊师
十年二十年一届于市。
人仰其惠。
夏日之阴。
冬日之阳也。
蒙其泽者多矣。
顾见张。
悯之曰。
子妖气邪光。
洽遍肌骨。
苟不相值。
殒于旦夕也。
吾有鲍南海丸。
以一粒授为。
于香炉焚之。
郁烈之气。
闻数百步。
张之魅妾。
长号一声。
蹶然而毙。
因共视之。
木偶人也。
心下至足。
肌肉如人。
心上至顶。
犹木偶之状。
众共异之。
弃于江中。
师曰。
此魅逝矣。
子之性命可全。
形骸可保也。
又以丹砂三粒。
其状如黍米。
命张吞之。
旬月之閒。
肌丰力倍。
惫疾都瘳。
师忽告去。
不言所之。
张遂为诗别焉。
其略云。
羸形感神药。
削骨生丰肌。
兰炷飘灵烟。
妖怪立诛夷。
重睹日月光。
何报父母慈。
黄河浊滚滚。
别泪流澌澌。
黄河清有时。
别泪收无期。
自是去别。
莫知所适。
湘江閒至今以为口实。
张后亦南入钓台山
访道而去。
今睹朝彦赠仙翁文集。
果符长沙之事。
裴晋公度牛公僧孺令狐公楚李公程李公宗闵李公绅杨公嗣复杨公于陵王公起元公祯。
当代之贤相也。
白公居易崔公郾郑公尉浣李公益张公仲方沈公传师崔公元略刘公禹锡柳公公绰韩公愈李公翱。
当代之名士也。
望震寰区。
名动海岛。
或师以奉之。
或兄以事之。
皆以师为上清品人也。
或美其登仙出世。
或纪其孺质婴姿。
或异其藏往知来。
或叙其液金水玉。
霞绮交烂。
组绣相宣。
盖元史之盛事也。
自元和洎大中戊子
五十馀年。
容色不改。
信非常人矣。
奇章公独以上升为疑者。
乃拘教守常。
未达神仙之深旨矣。
夫仙之上者。
骨肉升飞。
与天无极。
又九天之上。
无何之乡。
为极阳之都。
神仙之府也。
世之得道者
鍊阴而全阳。
阴滓都尽。
阳华独存。
故能上宾于天。
与道冥合。
黄帝驾龙而腾跃。
子乔控鹤而飞翔。
赤松乘雨而飘飖。
列寇御风而上下。
史昭著。
又何疑焉。
所云胡国胡法。
将终之事。
是设幻化之诬词。
谤神仙之轻举者。
有是焉耳。
尝试论之。
真一既判。
元精肇分。
清气为人。
谓之三才。
皆禀妙于无。
成于妙有。
人之生也。
参天而两地。
与气为一。
天地所以长存者。
无为也。
人所以生化者。
有为也。
情以动之。
智以役之。
是非以感之。
喜怒以战之。
取舍以弊之。
驭努以劳之。
气耗于内。
神疲于外。
气竭而形衰。
形凋而神逝。
以至于死矣。
故曰委和而生。
乘顺而死。
率以为常也。
修道之士。
黜嗜欲。
隳聪明。
凝然无心。
淡然无味。
收视返听。
万虑都冥。
然后虚空生。
胎吻合。
自然观化之初。
穷物之始。
浩然动息。
与道为一矣。
与道为一。
则恣心所之。
从心所欲。
是非不能乱。
势利不能诱。
寒暑不能变。
生死不能干。
指顾乎八极之外。
逍遥乎六虚之表。
无所不察。
无所不知。
目能洞视。
耳能洞听。
亦能视听不由乎耳目。
何者。
神鉴于未然。
智通于无地也。
如此则世人之休咎寿夭。
富贵贫贱。
皎然在目。
岂待乎阴阳之数。
蓍龟之兆。
而后知之乎。
毛仙翁则其人也。
众君子歌诗志之。
序述赞之。
曷足尽仙翁之道哉。
因以神仙之事。
亦纪仙翁之功。
书之于卷末云。
通政元年丙子三月七日辛酉
杜光庭记。
黄帝碑序开宝五年973年 后周至宋初 · 李昉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下暴乱,圣人用干戈而靖之
天下宁静,圣人用道德而化之。
昔者蚩尤肆残毒,孰能去焉?
涿鹿有氛祲,孰能平焉?
黄帝所以镇神威而大定也。
云官纪符瑞,孰能享焉?
德成运数,孰能兴焉?
黄帝所以神明德而致太平也。
披史册览五帝之旧记,阅经籍稽百王之大典,以治世之法为师范,以严祀之礼立教化。
大宋阐统之十有三祀,开宝纪号之五载,彝伦攸叙,万国咸宁
西踰邛僰之乡,东极神枢之地,北穷绝塞,南极丹崖,靡不沐皇风而被德教。
万里之斥堠无虞,四方之风雨咸若。
文武并用,农战交修,师旅无六月之征,仓庾备九年之蓄,途歌里唱,远颂近谣矣。
惟我皇帝陛下握乾符,受天命,为亿兆之主,居九重之尊。
静则端拱凝旒,来八方之琛赆;
动则灵旗萃辂,荡六合之妖孽。
圜丘展礼,天地享其至诚;
万物效灵,人神协其佳瑞,所谓登三皇而迈五帝也。
一日御便殿,顾谓辅臣曰:「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泽及生民者,宜加崇奉,岂可庙貌堕而享祀寂寞乎?
当命有司,遍加兴葺」。
辅臣承命,拜称万岁,即日颁旨,洋洋德音,无翼而飞腾域中矣。
坊州黄帝,即其一也。
本郡守土臣以厥功告毕,列状求文,诏以掌纶之臣昉,俾文之以琬琰,用纪其脩建之迹。
臣昉谨摭旧史而飏言曰:昔者炎帝道衰,诸侯未制,惟力是恃,伊民何依。
黄帝于是神聪明之德,振威武之气。
雕虎一啸,猛暴不觉震惊;
神龙未起,陆梁先知悚惧。
始以兵法治其乱,次以帝道柔其心。
寰海尘飞,一朝尽息,修德振旅,劝农务穑。
登沅湘而逐荤粥,无远不临;
举风后而用力牧,惟贤是试。
少昊颛顼嗣其瑞云之德而宇宙清,唐虞尧舜法其垂衣之道而域中化。
天生斯民,树之司牧。
为司牧者能以皇帝修身理国之道以御今之世,而生灵不登仁寿之域者,未之有也。
天有历数,钟我皇朝。
考求参订,徵祀事于前文;
芷藻蘩,荐时羞于广殿。
羽卫似巡于东海,神兵如战于阪泉,尚凭德于威灵,永垂休于黎献。
虔遵睿旨,谨序。
按:雍正陕西通志》卷九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圆丘合祭六议劄子1093年2月25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一、全宋文卷一八八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一、《宋会要辑稿》礼三之一二(第一册第四四五页)、《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二、《国朝诸臣奏议》卷八五、《黄氏日钞》卷六二、《文献通考》卷七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右编》卷三四、《文编》卷一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七二、《三续古文奇赏》卷八、《经世八编》卷五○、《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元祐八年三月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守礼部尚书苏轼劄子奏。
臣伏见九月二十二日诏书节文,俟郊礼毕,集官详议祠皇地祇事,及郊祀之岁庙飨典礼闻奏者。
臣恭睹陛下近者至日亲祀郊庙,神祇飨答,实蒙休应,然则圆丘合祭,允当天地之心,不宜复有改更。
臣窃惟议者欲变祖宗之旧,圆丘祀天而不祀地,不过以谓冬至祀天于南郊,阳时阳位也,夏至祀地于北郊,阴时阴位也,以类求神,则阳时阳位,不可以求阴也。
是大不然。
冬至南郊,既祀上帝,则天地百神莫不从也。
古者秋分夕月于西郊,亦可谓阴位矣,至于从祀上帝,则以冬至而祀月于南郊,议者不以为疑,今皇地祇亦从上帝而合祭于圆丘,独以为不可,则过矣。
《书》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舜之受禅也,自上帝六宗山川群神,莫不毕告,而独不告地祇,岂有此理哉?
武王克商,庚戌,柴望。
柴,祭上帝也。
望,祭山川也。
一日之间,自上帝而及山川,必无南北郊之别也。
而独略地祗,岂有此理哉?
臣以知古者祀上帝则并祀地祇矣。
何以明之?
《诗》之序曰:「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
此乃合祭天地,经之明文,而说者乃以比之丰年秋冬报也,曰:「秋冬各报,而皆歌《丰年》,则天地各祀,而皆歌《昊天有成命》也」。
是大不然。
《丰年》之诗曰:「丰年多,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歌于可也,歌于亦可也。
《昊天有成命》之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终篇言天而不及地。
颂,所以告神明也,未有歌其所不祭,祭其所不歌也。
今祭地于北郊,歌天而不歌地,岂有此理也?
臣以此知周之世,祀上帝则地祇在焉。
歌天而不歌地,所以尊上帝。
故其序曰:「郊祀天地也」。
《春秋》书:「不郊,犹三望」。
《左氏传》曰:「望,郊之细也」。
说者曰:「三望,太山、河、海」。
或曰:「淮、海、岱也」。
又或曰:「分野之星及山川也。
鲁,诸侯也,故郊之细,及其分野山川而已」。
周有天下,则郊之细,独不及五岳四渎乎?
岳、渎犹得从祀,而地祇独不得合祭乎?
秦燔诗书,经籍散亡,学者各以意推类而已。
王、郑、贾、服之流,未必皆得其真。
臣以《诗》、《书》、《春秋》考之,则天地合祭久矣。
议者乃谓合祭天地,始于王莽,以为不足法。
臣窃谓礼当论其是非,不当以人废。
光武皇帝,亲诛者也,尚采用元始合祭故事。
谨按《后汉书·祭祀志》:「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阳
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
此则汉世合祭天地之明验也。
又按《水经注》:「伊水东北至洛阳县圆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
此则魏世合祭天地之明验也。
唐睿宗将有事于南郊,贾曾议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夏后氏黄帝而郊鲧,郊之与庙,皆有禘,禘于庙,则祖宗合食于太祖,禘于郊,则地祇群望皆合祭于圆丘。
以始祖配享,盖有事祭,非常祀也。
《三辅故事》:祭于圆丘,上帝后土位皆南面」。
则汉尝合祭矣。
褚无量、郭山恽等皆以言为然。
明皇天宝元年二月敕曰:「凡所祠享,必在躬亲,朕不亲祭,礼将有阙,其皇地祇宜于南郊合祭」。
是月二十日,合祭天地于南郊,自后有事于圆丘,皆合祭。
此则唐世合祭天地之明验也。
今议者欲冬至祀天,夏至祀地,盖以为用周礼也。
臣请言周礼与今礼之别。
古者一岁祀天者三,明堂飨帝者一,四时迎气者五,祭地者二,飨宗庙者四,凡此十五者,皆天子亲祭也。
而又朝日夕月四望山川社稷五祀及群小祀之类,亦皆亲祭,此周祀也。
太祖皇帝受天眷命,肇造宋室,建隆初郊,先飨宗庙,郊祀天地。
真宗以来,三岁一郊,必先有事景灵,遍飨太庙,乃祀天地。
此国朝之礼也。
夫周之礼,亲祭如彼其多,而岁行之不以为难,今之礼,亲祭如此其少,而三岁一行,不以为易,其故何也?
古者天子出入,仪物不繁,兵卫甚简,用财有节,而宗庙在大门之内,朝诸侯,出爵赏,必于太庙,不止时祭而已,天子所治,不过王畿千里,唯以斋祭礼乐为政事,能守此,则天下服矣,是故岁岁行之,率以为常。
至于后世,海内为一,四方万里,皆听命于上,机务之繁,亿万倍于古,日力有不能给。
自秦汉以来,天子仪物,日以滋多,有加无损,以至于今,非复如古之简易也。
今所行皆非周礼。
三年一郊,非周礼也。
先郊二日而告原庙,一日而祭太庙,非周礼也。
郊而肆赦,非周礼也。
优赏诸军,非周礼也。
自后妃以下至文武官,皆得荫补亲属,非周礼也。
宰相宗室以下至百官,皆有赐赉,非周礼也。
此皆不改,而独于地祇,则曰周礼不当祭于圆丘,此何义也?
议者必曰:「今之寒暑,与古无异,而宣王薄伐猃狁,六月出师,则夏至之日,何为不可祭乎」?
臣将应之曰:「舜一岁而巡四岳,五月方暑,而南至衡山十一月方寒,而北至常山,亦今之寒暑也,后世人主能行之乎?
周所以十二岁一巡者,唯不能如舜也。
夫周已不能行舜之礼,而谓今可以行周之礼乎?
天之寒暑虽同,而礼之繁简则异。
是以有虞氏之礼,商有所不能行,商之礼,周有所不能用。
时不同故也。
宣王六月出师,驱逐猃狁,盖非得已。
吉父为将,王不亲行也。
今欲定一代之礼,为三岁常行之法,岂可以六月出师为比乎」?
议者必又曰:「夏至不能行礼,则遣官摄祭祀,亦有故事」。
此非臣之所知也。
《周礼·大宗伯》:「若王不与则摄位」。
郑氏注曰:「王有故,则代行其祭事」。
贾公彦疏曰:「有故,谓王有疾及哀惨皆是也」。
然则摄事安吉之礼也。
后世人主,不能岁岁亲祭,故命有司行事,其所从来久矣。
若亲郊之岁,遣官摄事,是无故而用有故之礼也。
议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臣将应之曰:「古者以亲郊为常礼,故无繁文。
今世以亲郊为大礼,则繁文有不能省也。
若帷城幔屋,盛夏则有风雨之虞,陛下自宫入庙出郊,冠通天,乘大辂,日中而舍,百官卫兵,暴露于道,铠甲具装,人马喘汗,皆非夏至所能堪也。
王者父事天,母事地,不可偏也。
事天则备,事地则简,是于父母有隆杀也。
岂得以为繁文末节而一切欲省去乎?
国家养兵,异于前世,自唐之时,未有军赏,犹不能岁岁亲祠,天子出郊,兵卫不可简省,大辂一动,必有赏给。
今三年一郊,倾竭帑藏,犹恐不足,郊赉之外,岂可复加?
若一年再赏,国力将何以给;
分而与之,人情岂不失望」!
议者必又曰:「三年一祀天,又三年一祭地」。
此又非臣之所知也。
三年一郊,已为疏阔,若独祭地而不祭天,是因事地而愈疏于事天,自古未有六年一祀天者,如此则典礼愈坏,欲复古而背古益远,神祇必不顾飨,非所以为礼也。
议者必又曰:「当郊之岁,以十月神州之祭,易夏至方泽之祀,则可以免方暑举事之患」。
此又非臣之所知也。
夫所以议此者,为欲举从周礼也。
今以十月夏至,以神州代方泽,不知此周礼之经耶,抑变礼之权耶?
若变礼从权而可,则合祭圆丘,何独不可。
十月亲祭地,十一月亲祭天,先地后天,古无是礼。
而一岁再郊,军国劳费之患,尚未免也。
议者必又曰:「当郊之岁,以夏至祀地祇于方泽,上不亲郊而通爟火,天子于禁中望祀」。
此又非臣之所知也。
《书》之望秩,《周礼》之四望,《春秋》之三望,皆谓山川在境内而不在四郊者,故远望而祭也。
今所在之处,俛则见地,而云望祭,是为京师不见地乎?
此六议者,合祭可否之决也。
夫汉之郊礼,尤与古戾,唐亦不能如古,本朝祖宗钦崇祭祀,儒臣礼官,讲求损益,非不知圆丘方泽皆亲祭之为是也。
盖以时不可行,是故参酌古今,上合典礼,下合时宜,较其所得,已多于汉、唐矣。
天地宗庙之祭,皆当岁遍,今不能岁遍,是故遍于三年当郊之岁。
又不能于一岁之中,再举大礼,是故遍于三日
此皆因时制宜,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今并祀不失亲祭,而北郊则必不能亲往,二者孰为重乎?
若一年再郊,而遣官摄事,是长不亲事地也。
三年间郊,当行郊地之岁,而暑雨不可亲行,遣官摄事,则是天地皆不亲祭也。
夫分祀天地,决非今世之所能行。
议者不过欲于当郊之岁,祀天地宗庙,分而为三耳。
分而为三,有三不可。
夏至之日,不可以动大众、举大礼,一也。
军赏不可复加,二也。
自有国以来,天地宗庙,唯飨此祭,累圣相承,唯用此礼,此乃神祇所歆,祖宗所安,不可轻动,动之则有吉凶祸福,不可不虑,三也。
凡此三者,臣熟计之,无一可行之理。
伏请从旧为便。
西汉之衰,元帝纳贡之言,毁宗庙。
成帝丞相衡之议,改郊位。
皆有殃咎,著于史策,往鉴甚明,可为寒心。
伏望陛下详览臣此章,则知合祭天地,乃是古今正礼,本非权宜
不独初郊之岁,所当施行,实为无穷不刊之典。
愿陛下谨守太祖建隆神宗熙宁之礼,无更改易郊祀庙飨,以敉宁上下神祇。
仍乞下臣此章,付有司集议,如有异论,即须画一,解破臣所陈六议,使皆屈伏,上合周礼,下不为当今军国之患。
不可但执周礼,更不论当今可与不可施行。
所贵严祀大典,早以时定。
取进止。
〔贴黄〕唐制,将有事于南郊,则先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亦如今礼,先二日告原庙,先一日享太庙,然议者或亦以为非三代之礼。
臣谨按:武王克商,丁未,祀周庙,庚戌,柴望,相去三日。
则先庙后郊,亦三代之礼也。
泉州录事参军太子洗马陈君墓碣铭994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两汉公卿多补郡吏,由督邮功曹而用者,十有四五,故其治道邻于三代。
盖考行于乡,试才于州,而后登于朝也。
斯得乡举里选之遗制欤。
其道虽废,其人或存,陈府君近之矣。
唐末大乱,天下分裂,东南曰闽,有王审知者据之自立,继以李、留、张、陈,凡五帅,七十年,虽附庸于江南,称藩于中原,其属吏皆自署也。
故积善之门,笃行之士,道不行于朝而行于郡,不在乎身而在乎后尔。
君讳仁璧,字象玄,其先颍川大族,今为闽人
曾祖讳晃,隐德不仕。
祖讳枢,广州清远
考讳沆,登进士第时梁开平中也。
从事大名府,睹梁政多僻,知中国必乱,且以清远府君旅榇在岭表,因弃官南走,万里负丧而归。
葬毕,杜门坚拒王氏辟命,终身不为伪官所污,至今乡人以先辈呼其家。
君即先辈府君之子,以文行称于州里。
闽帅重而辟之,君曰:「吾先人策名中夏,遭时不幸,介在伪土,义不受禄者,全其节也。
虽专地悍帅,不敢加害,名高而行著故也。
吾小子负荷世德,未闻于朝,一旦又将拒之,祸且至矣」。
乃屈身应命,凡历官六,历职八。
开宝中,以主帅命入朝,太祖嘉之,制授检校尚书膳部员外郎,赐银章朱绂,始真拜录事参军,厚礼遣之。
相国、太师忠顺公籍地入觐,君实预其谋,既而谓人曰:「吾尝被天子命,无辱于先人也。
今时虽可惜,而年已过矣。
吾其乐山水,守而终天年乎」。
乃辞以老,而命次子靖入于朝。
其后令终于家,享年七十。
初,靖之归国也,补许州司法参军,时富春孙何济阳丁谓皆当世之文豪也,靖与之交,用是词格日进。
端拱中,拜疏议边,上奇其节,擢授将作监丞,主利国监,后隶御史府,专以制劾为职,皆非所乐也。
继上章言时事,上益重之,超拜秘书丞直史馆,赐五品服色。
淳化四年郊祀毕,以靖贵,赠府君太子洗马
明年秋,靖得告南归,且将以漏泽贲其墓。
墓有志,孙何为文。
又请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王某书墓表,某因曰:「墓之有表,古也,然近世有德行、无禄位者多表而旌之。
据《礼》,子为大夫,父为士,然则大夫葬则士。
洗马秘书俱为五品官,而欲表之,与无位者同矣,何以示贵?
按《令》,五品已上立碑,七品已上立碣,志其墓宜矣」。
靖乃拜而谢之。
君之行己业官、理家训子暨伪署之官职,卒葬之年月,宅兆之原里,五男三女,男为令子,女得嘉婿,凡是数者,孙之志具焉。
夫人李氏封陇西县太君,亦从子之贵也。
铭曰:
妫姓后,颍川陈。
永嘉乱,徙于闽。
德不坠,世有人。
从事,登王宾
拒伪命,名益振
膳部,行恂恂。
连帅,姑全身。
修觐礼,趋紫宸
握有,佩有银。
督邮,始即真
秘丞,文彬彬。
遇圣主,为史臣。
漏斯泽,显斯亲。
时孝子,时孝孙。
碣其坟,垂后昆(《小畜集》卷三○。又见《闽中金石略》卷三。)
太子:原无,据本文标题补。
广州修东城记 北宋 · 郏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二、《娄水文徵》卷一
今天子即位之三年春二月乙巳广州新城成。
其谋之于龙图直学吕公居简之为经略,而考之于太原王公靖之转运使也。
吕公之治广,常患旧城不足以容民,而议为西城者,皆以地处卑薄、毁民居者众,而不可为者。
久之,因得郡治之东古城之遗址,将以益城为请。
会移荥阳,朝京师,遂上其事,天子可其奏。
诏以王公经始而责成焉。
命下之日,公即约古制,调广民而借其力得七十万,售材于属县得八万,为甓于北山得五百万,皆因民之愿为浮图者,请于上,得钱五千万,以给其费。
始于二年之十月庚子朔,而成于是。
凡为日一百二十有六,为城袤四里,为濠以环其外,为楼橹五十有一,为门二,实旧濠之两端,合子城而为一。
初役之兴,议者皆谓籍列郡之材,积数年之功而后可成。
及是,不资于公,不取于民。
工虽踰时,而民之出力远者不过十日
故广之民见役之兴,而不知其力之劳;
列郡之民见城之成,而不知其役之兴。
议者始服以信。
呜呼!
何始虑之精而收功之易耶!
宋兴,天下威德及远,四夷万里之贡,不绝于道。
广虽限在岭徼,百年之内无鸡鸣犬吠之警。
近者十五六年,諰諰然日忧屠僇之惨,燔灭之暴。
兹城之成,稚老相庆,固已按堵而无虞矣。
夫兴大役而不扰于上下,及其已成,一州之民得以去危厉之忧,而获安全之幸,其为利固岂小哉!
既乐闻朝廷悯仁元元,思有以豫防其患,而又服公敏于有为,故其用力少而成功多,宜有以诏于后,敢记其岁月云。
时熙宁三年四月望日。
士元石州李昭忻州李诜隰州告词1087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栾城集》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具官某等:河东诸郡,犬牙相错。
密迩邻国,有兵有民。
凡与兹选,其任惟一。
尔等咸以谋略才勇,所临治办
或告亲嫌,许以易地。
将使吏卒无送迎之苦,而边鄙获安靖之便。
各勉于事,以称朕意。
可。
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771年11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公讳含。
字宏都
琅琊临沂人
其先出于邾。
颜公子友封于郳。
是为小邾子。
附庸。
居于邹邑
因以命氏。
孔门达者八人。
曰路回辛骄祖哙仆何。
次有丁阖叔子率躅。
秦有贞。
汉有肆异安乐。
魏有斐盛。
盛字叔台。
青徐二州刺史关内侯
始自琅琊
代传恭孝。
故号所居为孝悌里。
生钦。
字公若
明韩诗礼易尚书
多所通说。
学者宗之。
大中大夫东莞广陵太守葛绎贞子
生默。
字静伯
汝阴太守护军将军
生公
少有操行。
以孝闻。
兄畿。
咸宁中死。
托梦当复生。
发棺而气息甚微。
阖家营视。
母妻不能无倦。
公乃绝弃人事。
躬亲侍养。
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
次嫂樊氏失明。
须髯蛇胆。
寻求不得。
忽有青衣童子持囊授公。
乃蛇胆也。
寻出户。
化成青鸟飞去。
东海王越以为太傅参军
元帝过江。
丞相祭酒
东宫初建。
公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
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
封西平县侯
侍中
吴郡太守
公所历简而有恩。
明而能断。
然以威风御下。
王导叹曰。
颜公在事。
吴人敛手矣。
未之官。
复为侍中国子祭酒光禄勋
以年老逊位。
成帝美其素行。
就加右光禄大夫
门施行马。
赐床帐被褥。
大官四时致膳。
固辞不受。
时论者欲为王导降礼。
冯怀以问于公。
公曰。
吾闻伐国不问仁人。
向冯祖思问佞于我。
我有邪德乎。
或论少正卯盗蹠恶孰深。
公曰。
隐伏之奸。
非圣不诛。
众咸服焉。
郭璞尝欲为公筮。
公曰。
自有性命。
无劳蓍龟。
桓温求婚。
以其盛满不许。
因诫子孙曰。
自今任官不可过二千石
婚姻勿贪世家。
或问偫士优劣。
答曰。
周伯仁之正。
邓伯道之清。
卞望之之节。
馀则吾不知。
致仕二十馀年。
年九十二薨。
谥曰靖
三子髦谦约。
并有声誉。
公丧在殡。
而邻家失火。
髦与二弟抱柩号叫。
熛焰垂至。
忽尔顿绝。
时人以为孝感
事见晋书。
髦子君道。
少纂家业。
惇于学行。
仪状严整。
风貌端美。
桓公见而叹曰。
颜侍中廊庙之望也。
尚书郎大中正给事黄门侍郎
以父老不就。
给事中晋陵临川太守侍中本州大中正
加秩中二千石光禄勋西平定侯
事具约孙延之集。
生綝。
字文和
骑都尉
袭西平侯
靖之
字茂宗
宣城太守司徒咨议御史中丞
生腾之。
字宏道
善草隶书。
有风格。
治书御史度支校尉巴陵太守
生炳之。
字叔豹
以能书称。
奉朝请辅国江夏王参军
生见远。
字见远
方正不合于俗。
梁书云。
博学有志行。
齐治书御史
俄兼中丞
正色立朝。
有当官之称。
高祖受禅。
不食。
发愤恸哭而绝。
武帝恨之曰。
我自应天从人。
何预天下人事。
颜见远乃至于此。
生协。
字子和
湘东王记室
梁书有传。
生之推。
字介
北齐中书舍人给事黄门侍郎平原太守
尝著观我生赋云。
白下以流涟。
靖侯巳下七叶坟茔皆在故也。
生思鲁悯楚。
集序思鲁自作。
事见本传。
入隋。
生游秦。
思鲁字孔归。
博学善属文。
尤工诂训。
司经校书长宁王侍读东宫学士
尝与刘臻讲论经义。
屈服焉。
高祖入关。
率男师古相时勤礼育德奉迎于长春宫。
仪同王记室
国史温大雅传云。
大雅在隋。
与思鲁俱在东宫
弟彦博与悯楚同直内史省
彦公与游秦并典校秘阁
二家兄弟。
各为一时人物之盛。
少时学业。
颜氏为优。
其后职位。
氏为盛。
勤礼字敬。
幼而朗悟。
识量宏远。
工于篆籀。
尤精诂训。
秘阁司经
史籍多所刊定。
校书郎著作郎
与兄师古相时俱以文学为崇贤宏文馆学士
太宗使萧钧赞曰。
依仁服义。
怀文守一。
履道自居。
下帏终日。
德彰素里。
行成兰室。
鹤钥驰誉。
龙楼委质。
著作郎
生昭甫。
字周卿
少聪颖。
而善工篆隶草书。
与内弟殷仲容齐名。
而劲利过之。
特为伯父师古所赏。
凡所注释。
必令参定焉。
为天皇曹王侍读曹王属。
有献古鼎篆书二十馀字。
举朝莫能读。
昭甫尽识之。
华州刺史
真卿表谢。
批答曰。
卿之乃祖。
尝为硕儒。
既高倚相之能。
遂有臧孙之后。
不坠其业。
在卿之门。
二子元孙惟贞。
元孙字聿修
聪锐举进士
考功郎刘奇特标榜之。
太子舍人
专掌令画。
元宗赞之曰。
孔子亚圣。
鲁国称贤。
翰墨之妙。
莫之与先。
累至滁沂濠三州刺史
秘书监
五子。
春卿
明经拔萃。
蜀县
茂才偃师丞。
杲卿。
字昕
太守
禄山反。
土门
卫尉卿中丞
赠太子太保
谥曰忠节
曜卿
工草隶五言。
文学崇文馆淄川司马。
旭卿。
善草书。
允山令。
茂曾
笃行。
颇好诂训。
犍为司马。
惟贞字叔坚
有德行词学。
尤善草隶。
屡登甲科。
太子文学王友
赠太子少保
事具陆据神道碑。
七子。
阙疑。
孝友仁让。
专精诗传。
杭州参军
允南
孝悌聪锐。
工为诗判。
屡入高等。
春卿杲卿曜卿同日为侍郎席建侯所赏。
左补阙
真卿殿中侍御史
正至。
同拱法座蹈舞。
而衣袂相接者三。
允南侍宴诗云。
谁言百人会
兄弟也沾陪。
累迁司封郎中国子司业金乡男
乔卿
仁友精晋史。
有吏道。
富平
真长
清直举明经
幼舆
仁和有酝藉。
精班汉。
左卫率府兵曹
真卿
进士校书郎
举文词秀逸。
醴泉
清白名闻。
长安
三院御史兵部员外郎
平原太守禄山
凡五为侍郎右丞
三为尚书
四为御史大夫
七为刺史
二为节度采访观察使
鲁郡
允臧。
友悌有吏干。
制举县令
延昌
拜监察。
郭子仪朔方衣资使。
迁殿中太子中允江陵少尹
再兼侍御史
荆南节度行军司马
公子谦。
安城太守
约。
零陵太守
孙纶。
廷尉
熙。
散骑常侍
显。
军司马
曾孙系之。
益州刺史
延之。
金紫光禄大夫
劭之。
军司马
根。
安太守
元孙希之。
安太守
师伯
仆射
师仲。
中书郎
浚。
吏部尚书
测。
临淮太守
㚟。
五兵尚书
微之
散骑常侍
僧度
给事中
僧超。
徐州刺史
来孙幼明
征虏记室
昆孙积。
中书郎
翻。
广州刺史
仍孙誓。
交州刺史
挺。
山阳太守
云孙之仪。
周御正中大夫新野公。
之善。
侍读
十代孙昶。
宁仁
悯楚。
侍御史
游秦。
度支郎中廉州刺史
见循吏传。
著班汉决疑。
颐。
汝南侯侍读
十一代孙千里。
工书。
王主簿
师古。
秘书监文崇贤学士
相时。
礼部侍郎天册学士
育德。
太子通事舍人
司经局校定经史。
利仁。
秘书郎
有意。
沔州刺史
博古。
博学。
延陵丞。
十二代孙中和。
渝州刺史
扬庭。
王侍读
光庭。
博学注后汉书。
涉令。
趋庭。
职方郎中吉州刺史
欣期。
著作郎
益期
详正学士
敬仲
仁孝。
吏部郎中平昌男。
康成
进士太子舍人崇文馆学士
希庄
进士银青和州刺史
日损。
应制高第大基
嘉宾。
少有俊才。
十三代孙大智。
并州录事参军
隐朝。
进士拔萃河北
匡朝。
工五言。
朐山
元淑
邻几。
景灵。
校书郎
同寅。
明经
升庠。
有词学。
富阳
恭敏。
有德行。
明汉书。
武功
知微。
制举伊阙丞。
十四代孙温之。
有志行。
举方正司门郎中
澄之。
澹之。
明经
晃。
有清节。
饶阳司士
抱。
范县
允济。
好属文。
榆次
振。
高陵丞。
搢。
援。
挺。
揆。
撰。
明经
挺有词理。
万年尉。
式宣。
清修。
进士殿中侍御史
茂齐
淳谨。
汉州司法
舒。
俊才。
制举长安
说。
明经有才器。
渭南丞。
顺。
孝悌。
进士评事
胜。
进士左补阙
怡。
好为诗。
浑。
博涉有文。
太子通事舍人
方侨。
进士宫门丞
十五代孙逸。
好文。
武康
鏻。
长安广成将军
泉明。
孝义。
佐父开土门
彭州司马
季明
子干
诩。
沛。
颇。
及外孙沈盈卢逖。
禄山反死难。
并赠五品官。
翙。
敦敏。
通义
觌。
绵州参军
颢。
西令。
慈明。
都水
颖。
河南府功曹校书郎
颋。
孝。
明经
大理司直
頔。
奉礼郎
颀。
江陵
颂。
河中。
凤翔参军
颉。
当阳主簿
愿。
千牛
顶。
武功丞。
颇。
工隶书。
太子洗马
颐。
颒。
京兆参军
翾。
岘。
颉。
颛。
须。
䪻。
頩。
并未仕。
通明
项城
韶。
有才气。
工诗策。
进士濮阳
明。
华阳
启。
温江
华阴
亚邱。
守道不仕。
其馀枝派繁衍。
不可具载。
于戏。
吾祖以志行纯粹。
感通神明。
贻谋子孙。
奕叶无改。
其后忠义孝悌。
文学才业。
布在青史。
粲然可知。
非夫德盛流光。
何能若是。
真卿小子。
惧不克荷。
顷自抚州代到。
获展旧山。
虽碑版沈沦。
而邱封俨在。
敢扬不朽之烈。
庶竭罔极之思。
铭曰。
铄吾祖。
渡江浦。
孝通神。
名轶古
凡七叶。
白下
本支分。
源流溥。
世忠义。
謺规矩。
毣鸾皇。
炳龙虎。
文雎
学邹鲁。
赫才明。
振区宇。
亘今昔。
难悉数。
嗟末孙。
惭下武。
扬耿光。
愧无取。
丰碑立。
百世睹。
文彦博乞致仕不许批答1090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七、《栾城集》卷三四、《记纂渊海》卷四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览表具之。
卿以卫武之年,践吕尚之位。
安然无作,则功名自隆;
默然无言,则卿尹自化。
当以至靖之德,坐镇群动之枢。
不劳施为,以惫筋力。
今者初毕元祀,遽闻告归。
几务多闲,朝谒非病。
属任既重,披阅为疑。
方假百年之令猷,以观庶尹之成效。
来请虽切,殊匪吾心。
所请宜不许。
〔附〕郊祀庆成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三九、无逸、《范太史集》卷二四
臣伏睹皇帝陛下以冬日至郊见天地。
臣幸得待罪从官,在侍祠之列,进俎授嘏,摄官承事,恭陪大礼,迄于庆成
目睹嘉应,昔所未有,欢忭踊跃,倍万于常。
今兹群公卿士皆作诗颂鼓舞盛德,而臣执经帷幄,其职在以先王训典敷陈劝戒,以补万一,其敢无辞。
昔周之成王郊祀天地,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此告神之诗,不敢忘戒也。
群臣进戒成王,其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
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此颂君之诗,亦不敢忘戒也。
君不忘戒,以告于神,臣不忘戒,以告于君,此所以能永保天命也。
恭惟祖宗光有天下百三十馀年,陛下纂承圣统,恭勤典学,实赖文母保佑扶持。
于今八年,海内晏宁,再祀明堂,肇禋南郊,神祇顾飨,受祉万亿。
此乃持盈守成之初,居安虑危之际也。
臣是以敢缘《周颂》之义作为四言诗一章,凡百四十句,直叙事实,不为侈词。
具述陛下祗事天地、严奉宗庙精一之意,传示中外,显扬盛美,因以劝戒。
其诗曰:
皇帝嗣位,照临四极。
恭己八年,日慎一日。
惟我文母,振古光越。
登兹太平,诞保元辟。
再飨合宫,无文咸秩。
未见于郊,帝心若惕。
询谋卿士,作龟告吉。
祗率旧章,无敢有易。
乃动大辂,龙旂黻戟。
国容煌煌,军容赫赫。
谒款真宫,明荐蠲洁。
乃入太庙,用事八室。
神门降乘,斋殿祗栗。
曾孙孝思,风云惨戚。
省性之夕,阴翳霏雪。
日入而霁,乾坤开辟。
列圣在天,精诚合莫。
升自阼阶,如见容色。
乐作九变,祖考咸格。
厥明礼成,复步而出。
齐于帷宫,百礼既饬。
辇及内壝,却盖而入。
乃命百官,勿回班列。
一意尊神,庶几有怿。
圆坛中天,彻茵登级。
二仪并位,太祖东席。
苍璧黄琮,陶匏稿秸。
升烟飏空,休气四塞。
六合清晏,冬回温律。
上神来下,飙驾欻忽。
柔祇顾飨,万灵咸集。
登歌再成,太史祝册。
凡此牺牲,天民之力。
凡此粢盛,天民之穑。
天实子民,来歆子食。
帝厚其子,其有弗答。
福禄穰穰,既委既积。
乃整法驾,回御丹阙。
大赉万方,恩施草木。
释除逋负,瑕垢荡涤。
日月所照,莫不被泽。
东夷南蛮,西戎北貊。
服我声教,来觐来觌。
皇帝至仁,惟天是则。
昆虫不伤,况乃含识。
黄发之叟,欢呼阡陌。
曰似仁祖尧舜之质。
皇帝大孝,温恭朝夕。
师法文母,至公惟一。
子子孙孙,永奉成式。
天锡皇帝,寿考万亿。
皇帝体道,垂拱渊默。
不言而化,万物自得。
皇帝秉心,清明正直。
训于有位,无敢颇僻。
天锡皇帝,多士孔硕。
皇帝圣学,若稽古昔。
商宗寅畏,周文翼翼。
曰予一人,实惧弗克。
天人之际,不违咫尺。
毋曰在上,视予动息。
毋曰盖高,听予于侧。
天命不常,惟敬勿失。
祖宗艰难,惟慎毋忽。
危生于安,祸兆于福。
如执大器,倾于满溢。
兢兢惟畏,涉冰将释。
天锡皇帝,一谦四益。
高明博厚,日新其德。
从臣祖禹,古训是职。
稽首陈戒,惟监。
介庵 北宋 · 梅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
表署西北有堂曰木兰,堂之南有台曰凌云,灌木骈生其上,台下有故园废洞址在焉。
予因访陈迹,通其塞而庵之。
惜乎孑立一隅,中无长物,入之者志意敛然。
思有所守,宜介其名而铭之:
庵非广居,介不兼济。
有守退公,杖而独诣。
心渊坐澄,默与真契。
呜呼!
公怒贼私,不迁而霁。
私欲蠹公,不萌而制。
世纷万殊,浩乎无际。
何以靖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
庆历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尚书户部员外郎、知苏州军州事梅挚立。
按:《吴都文粹》卷二。又见正德《姑苏志》卷二二、道光《苏州府志》卷一九,《宋代蜀文辑存》卷四,民国新繁县志·文徵补》。
辩迹论814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
客有能通本朝之雅故者。曰时之污隆。
视辅臣之用否。房与杜。
迹何观焉。建官取士之制。
地徵口赋之令。礼乐刑罚之章。
因隋而已矣。二公奚施为。
余愀然曰。三王之道。
犹夫循环。非必变焉。
审所当救而已。隋之过。
制置名数之间耶。顾名与事乖耳。
因之何害焉。夫上材之道。
非务所举。必的然可使户晓为迹也。
吾观梁公之迹。章章如县宇矣。
曷然哉。请借一以明之。
史不云乎。初太宗怒浑戎之横于塞也。
度诸将不足以必取。当宁而叹曰。
李靖为师。快哉。
时告老且病矣。梁公虚其心以起之
忘老与病。一举虏其君。
郡县其地而还。夫非伐国之难能。
靖之难能也。非不克之为虑。
居功之为虑也。古之为将。
度柄轻不足以遂事。重则嫌生焉。
是以有辞第以见志。有多产以取信。
有子质以灭贰。有嬖监以虞谤。
其多患也如是。若者。
名既成。位既崇。
重失畏偪。其患又甚焉。
微梁公之能尽才。能捍患。
能去忌。能照私。
彼姑藉旧劳。居素贵足矣。
恶乎起哉。夫岂感空言而起耶。
心相见久矣。夫岂饰小信而要耶。
道相笼久矣。其后敬元擅能。
失材臣而败随之。林甫自便。
进蕃将而乱随之。由是而言。
固相万矣。子方规规然窥上材以户晓之迹。
此吾之所不取也。若杜莱公者。
在相位日浅。将史失其传。
然以梁公之鉴裁。自天策府遂以王佐材许之。
则是又能以道笼房公者矣。房之许与。
迹孰甚焉。客无以应而作。
子刘子曰。观书者当观其志。
慕贤者当慕其心。循迹而求。
虽博寡要。信矣。
李靖仆射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唐史论断》卷上
论曰:太宗之明,李靖之贤,君臣之心,可无閒矣。
深入虏地,方成大功,安得容谗人之言?
且谓军无纲纪,致以虏中奇货,散于乱兵之手,此不识事体之言也。
善用兵,法令素整,以少精骑深入虏中,无纲纪安能成功乎?
虏中奇货,若果有之,散之兵众,正得其宜。
突厥凌中国久矣,一日平之,张天威,雪国耻,安边宁人,非尽心,兵众尽力,何以成此功?
且宝货散之军众,是上不奉君欲,下足恩众心,故谓正得事宜,但不知宝货之有无尔。
太宗为君,何至以奇宝为意,猜疑贤将?
尚赖仁明之德,不行重责,靖之忠诚,无所觖望。
不然,君臣之閒,两有大过矣。
及数月,始悟其事,命为相,亦足光其功德。
宜罪谗人,以戒于后世可也。
大海佛寺石像奏 中唐 · 李听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隋大业初
高祖神尧皇帝任郑州刺史日。
太宗文皇帝疾恙。
祈福于荥阳县大海佛寺。
其答如响。
因建一石像。
像下刊纪其事。
凡十六字。
岁月既远。
尽翳于土壤中。
荥阳县李元庆新加严饰。
刺史张仲方立石为文。
不敢不奏。
观察使张公仲方大和元年夏祷雨归至圣泉寺(题拟) 唐 · 李敬彝
 押灰韵
雨随青嶂合,云拂画旗来。
见《淳熙三山志》卷八、《闽都记》卷十一(〖1〗《淳熙三山志》云:「今诗牌在圣泉。」同作者为张仲方李贻孙彭城三人,《全唐诗》仅收仲方诗。)
观察使张公仲方大和元年夏祷雨归至圣泉寺(题拟) 唐 · 李贻孙
 押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旌旆忧民至,风云逐马(《闽都记》作「雨」)(见《淳熙三山志》卷八、《闽都记》卷十一。)
观察使张公仲方大和元年夏祷雨归至圣泉寺 唐 · 彭城
 押灰韵
云阴随雨度,桂馥逐风来。
光禄少卿方公神道碑至和三年正月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
方姓,周方叔之后。
东汉纮避地丹阳,因居歙县,世为豪长。
泉州刺史取述者,纮之苗裔。
歙、睦最近,公之六世祖,唐季之乱,由睦州徙家泉州兴化县
曾祖讳京,仕伪唐为清源长史
祖讳守禋,漳州漳浦主簿,有诗三百篇,曰《仙岩集》。
父讳鼎,太平兴国初陈忠顺王以其地归朝廷,即泉之莆田兴化军,又徙为莆田人,累赠工部侍郎
公讳偕,字齐古,少聪警,十四能为文词。
薛公奎知县事,公以文见。
薛意其少年,倩词于人,延坐,令作赋一篇,立就。
薛公器其远至。
二十进士及第,授温州军事推官
校其州进士州守以客不私托,公曰:「贡举无容私」。
黜之。
守导客诉于监司,覆校不私,守以是免罢。
岁大饥,民有欲隶官军以就廪食,而兵有定数。
吕公夷简提点刑狱,公白之曰:「温民饥且死,势将聚而为盗,岂若署壮强以尺籍,且消患于未萌,而公私交利乎」?
吕即移文于州县,点七千人。
再调涟水军判官
部有浮屠人曰娄道者,能以术却寒暑,惊眩民俗,所至受施金缯无量,其徒以高赀为奸横。
公密捕,一夕辄病死,没入其财而逐其党。
转运使梁楚闻公材能,每委以难事,因而保荐。
代还,吏部铨将上举者姓名。
或谕公曰:「保章固多,宜置梁楚,宰相之所甚恶者」。
公曰:「梁知我者,倖迁而置之,吾不为也」。
及绩最上中书丁谓果没之。
又为汀州军事判官
唐公肃使福建,建之建安讼日数十百,命公权涖。
旬月之间,至于閒静。
县筦茶山,先社集民数千噪山谷中,助达阳气以发茶茗。
公曰:「害吾农时而作无益耶」?
是岁不用,后亦遂止。
丁侍郎忧,去官,外除,改著作佐郎,知福之福清
吏质衣以自给,人至今颂之。
徙监南剑州石牌场,月入白金三万两。
就迁秘书丞
久之,徙知资州资阳县,迁太常博士
未行,丧太夫人,行服。
景祐二年,迁尚书屯田员外郎
御史中丞杜公衍审官院,与公无雅故,因视阀阅,曰:「唐公高洁,于人少可,今力慰荐如此,子之才行可知已」。
会被诏举属官,即乞公殿中侍御史
朝廷以实无资历,不如诏。
又请御史里行,其官久废,罢之。
杜公奏曰:「臣所知者无如方某,即不如例,愿令他官举荐」。
于是除推直官
孝杰代州,贪赃不法,屡鞠失实。
公驰驿往劾,即正其罪。
还见,赐绯衣银鱼。
澧州逃卒从民李某就佣,而歉其直,遂诬其家事摩驰神,岁杀十二人以祭。
州捕其族三百人,荐棘于州门。
狱久不决,诏遣治之。
公诘之曰:「必得被杀者主名」。
乃疏其姓氏乡县。
移问所疏,或存或亡,悉有根柢,无见杀者,告者伏法。
御史知杂事庞公籍荐为殿中侍御史里行二年即真命。
又迁侍御史,使南都,降虑狱囚。
时鸿庆宫灾,将议脩复。
公引汉唐罢原庙故事,疏勿复治,以答天戒。
元昊叛边,寇塞门寨,鄜延路副都部署赵振闭城不救,塞门没贼。
大帅畏懦,当寘于法。
公将命按问,以逗挠,其当弃市。
公入为上言:「振兵众寡不敌,出亦为饵矣」。
得不死流窜。
开封府判官
时西兵未解,军资百出,取办临时,民苦不聊。
朝廷遣使四出以安抚之,公往江南东西。
陛辞之日,曰:「民所甚急者,行而后奏;
事大而缓者,请以须报。
庶乎惠泽速逮于下也」。
比至,去贪暴,荐循良数十人,平冤死,决滞讼,威动所部。
先时,转运使第民产高下,给以乳香,令其输绢。
民输之绢,而吏夺其香,率空手去。
三司出绵绮之类下州郡鬻之,促期敛钱,而帛无所用。
公一切罢绝,而上其为害之状,转运使坐免。
其恤民疾,宣风旨,率多此类。
入为三司判官,使契丹,复命,拜兵部员外郎御史知杂事判大理寺,赐金紫。
纠大臣之不循礼法者数人。
九十六日,擢副三司度支
是时。
江淮发运使与诸路转运使事皆违异,岁漕阙其旧常,除公天章阁待制,充使江淮,东南乃办。
发运以近侍处之,自公始也。
移知杭州
杭于吴最为繁穰,公时与宾从载酒殽,鸣丝管,周游湖山之间。
牒讼至前,谈笑遣之,若无可为治者,二年未尝有留狱。
刑部郎中,以疾得太常少卿分司西京
祀明堂恩,为光禄卿,归休里闬。
至和二年七月二十七日终于家,年六十四。
中使赗赠。
明年正月八日,葬侯官村之灵隐山。
公严明洁廉,察民情数,民事尤剧,益以精敏。
其下少欺,必擿之,惕惕畏伏。
三司开封,每议刑平狱,钩簿领,通财利,率有条理,后以为法。
性乐人善,汲引后进,常若不及。
生平所任保二百馀人,多显达者。
尤善饮酒,遇酒,聪明过于常时。
福清,吏乘醉白事。
明日覆之,吏隐其一,公曰:「有某事在」。
吏叩头谢。
使契丹,其主酌大金瓢,属之曰:「此所以侑劝也」。
公不辞,酌之,契丹大惊喜,遗以名马,号其器为方家瓢云。
母王氏,赠太原郡太君
妻陈氏,封安定郡君,故秘书丞靖之孙女也。
子四人:浃,漳州长泰
洽,守将作监主簿,早亡;
沃,太常寺太祝
泽,郊祀掌坐。
女七人,适刘孝先、陈励、王拱,并进士宣州泾县郑伯福州连江县尉李昭文
二人尚幼。
浃既克葬,乃以书载公之官拜除、卒葬之岁月,请于襄曰:「先君之于法,有碑,其文将谁托乎」!
襄谨序而铭之曰:
任职于朝,志不上屈。
作政于藩,势必己出。
临剧以简,明谨惟刑。
为利以宽,矜恤惟民。
要望是更,法从之联。
何命之啬,疾其末年。
寿兮必终,德则滋久。
铭以著之,唯公之有(《蔡忠惠集》卷三三。)
「不」字疑误,或衍。
皇长女封德宁公主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四一、《华阳集》卷三七、《宋大诏令集》卷三七
门下:朕九旻之顾,奉四圣之图,恭陟厥后之尊,大纂有邦之庆。
盖化行虖中者治之本,恩发于近者爱之隆。
既展睦于皇宗,矧钟慈于天性。
稽我成宪,岂云私亲?
皇长女秉幽靖之仪,赋柔明之德,神祚衍于遐派,天资茂于芳年。
有勤浣服之工,尝揽绘图之戒。
肆鸿休之丕冒,宜徽称之肃承。
方主以同姓之贤,复视以真王之秩。
可钦非宠,可慎非猷。
于戏!
美王姬之华,昔起《召南》之咏;
建帝女之号,近遵唐室之彝。
勉流淑声,永保隆福。
可。